来源: 发布时间:2021-7-10 11:53:18
筑牢科研诚信底线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改变,但另一方面,科技界内部也不断产生诸多问题。学术不端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喧嚣中不断冲击着科研诚信的底线。

   近20年来,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进展。中科院院士杨卫将其总结为“六大战役”:始于2000年的学术不端举报制度、2005年确立的不允许一稿多投原则、2007年开始的论文查重检测、2011年开始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宣讲、2015年实施的发表论文“五不准”和2017年开始实施的对撤稿论文的联合调查与惩戒。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科研机构与高校相继出台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文件和调查处理规则。

   然而,各种学术头衔带来的利益与学术不端行为低风险之间的反差,以及互联网自媒体快速而广泛的传播,都导致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有所抬头,公众对科研诚信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在此境况下,严惩学术不端行为进而构建起科研诚信的长效机制,无疑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以2017年对“107篇论文撤稿事件”的处理为契机,在国家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的统一协调下,我国第一次实现了对引发舆论风暴的科研诚信案件的联合调查和统一查处。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高规格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指导性文件,对科研诚信问题提出了“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的治理原则,确立了自上而下、覆盖全面的科研诚信建设的责任体系。2019年10月,经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科技主管部门颁布了《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形成了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的统一规则,相关重大案件的联合调查制度与工作机制得以确立。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也是科技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国家明确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首先要筑牢科研诚信的基石。科研诚信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为此,本期封面文章集纳了众多院士专家关于科研诚信建设的观点与建议,力求从不同角度梳理解析,为守好科研诚信底线提供有益的思考。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1年6月刊 社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